6月23日,2025年度合作高校研究生在肥社会实践欢迎座谈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的68名博士研究生齐聚合肥,开启为期6周的实践征程。这是合肥开展该计划四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也是清华大学年度派出博士生最多的一次。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帮国作为庐江县汤池镇文旅项目参与者,动情表示:“合肥是我成长的摇篮。作为环境科学博士,我渴望用专业知识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汤池镇的‘品牌名片’。”这位喝着汤池河水长大的学子,誓言用新媒体技术讲好“合肥故事”。
吉林大学博士生王世龙以“台府控江淮,庐州近巢湖”的诗句开启发言。参与“龙之绿桥”尾砂处置项目的他坚定表示:“只有扎根工程现场,才能让科研成果从论文走向生产力,守护好祖国的青山绿水。”
武汉大学实践队长邹赛则系统介绍了团队参与现代农业融合项目的“三步走”计划,表示要“将经管理论‘写’在合肥的田野乡间”。
重庆大学队长县可欣用“情缘”“热辣”“严谨”三个关键词串联起双城故事,承诺团队将“像重庆火锅般劲爽实干,用跨学科智慧解剖城市发展‘麻雀’”。
重点实践单位现场展示了强大的支撑力,敞开怀抱欢迎高校学子。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负责人李淑萍自豪分享,作为校地合作典范,该院今年接收23名实践博士生创历史新高。依托亚洲最大灾害模拟实验平台等顶尖设施,往届博士生已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大学马翰超同学构建的火灾预测模型精度显著提升,成果服务于40余家单位。
“合肥是‘养人’的城市,期待更多学子在此扎根!”李淑萍向青年才俊发出诚挚邀请。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人力资源负责人刘蓓介绍,今年特别开发了14个高质量实践项目,覆盖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该中心还为每位博士研究生生配备了“实践导师+科研助理”双保障体系。
市人社局负责人用一组数据描绘了社会实践的“共赢图谱”:四年来,已有129名博士深入70家企事业单位,完成88个项目,产出专利2项、软著6项、算法模型40余套、高质量报告170余篇共计280余万字。其中30余人获高校实践奖,50余人持续参与后续科研,更有6人达成留肥意向。近年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已从清华大学先后招录了11名博士。
本次实践将持续至8月3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高校理论到地方需求,随着68名博士生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这场持续6周的智慧接力,正为这座“科里科气又文里文气”的创新之城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范家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