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百善镇,地处隋唐大运河畔,古称“白掸”。 因“白掸”与“百善”谐音,为更好的秉承中国古训“百善孝为先”之韵意,而把“白掸”演变成现如今的“百善”。2001年,镇辖区内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文化遗产名录。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体中华儿女中具有最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实践基础,它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百善镇深入挖掘弘扬百善镇名“百善孝为先” 文化内涵,把孝文化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资源,以孝成风化人,涵养风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兴建孝文化广场
2020年6月,百善镇投资700多万元,在闻名遐迩的千年唐槐旁,兴建了近2万平方米以展现孝文化为主题的孝文化广场。广场展现孝文化的主要景观有:广场舞台背景墙上100个字体各异的“善” 字,环绕着一个苍劲有力偌大的“孝”字,寓意着“百善孝为先”;广场中央一尊儿子给母亲洗脚汉白玉雕像;广场东侧汉白玉二十四孝浮雕;广场南边28吨重的百善孝为先景观石;书简式松鹤图案寓意延年益寿锻铜“百善镇孝文化广场” 大门景观;广场四周图文并茂二十四孝宣传牌(栏)等。
弘扬孝善楷模
百善镇把弘扬孝善楷模作为传承孝文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各村把尊老孝老敬老纳入村规民约,把孝老爱亲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 好儿媳”“三八”红旗手及加入党组织的一条重要标准。在各村年终举行的“村晚” 上,让村里评选出的孝老爱亲楷模登上“村晚” 大舞台,镇、村领导干部为孝老爱亲好人佩戴绶带、大红花,颁发奖品、奖状。道口村刘超,多年来用孝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夫的职责。2007年,他父亲患上脑梗,导致小脑萎缩,失去知觉瘫痪在床,他日复一日照顾父亲,为父亲端屎端尿、换洗衣物、擦洗身体长达8年,直到父亲去世。2016年2月弟弟患胆管癌,他连夜把弟弟送到北京302医院做手术并为弟弟支付50万元的手术费用,和家人一起在医院照顾3个月。手术一年后弟弟不幸去世,他把侄子、侄女当作自己的子女对待,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
2013年,丁楼村丁彩梅的父亲病故,留下一个多病的年迈母亲。她虽然兄弟姐妹9人,但是丁彩梅从不把伺候母亲的担子推给其他兄弟姐妹。母亲患病多年,丁彩梅承担所有治疗费用。母亲夸她说“这个闺女是娘的小棉袄,我可感受到了,没彩梅在身边,我经常生个小病,早该没有了。”在百善镇像刘超、丁彩梅这样孝老爱亲的还有多年侍候公婆的秦品香、再嫁儿媳侍候原婆婆的蒋化荣等,不胜枚举。镇委宣传办还对他们的事迹进行采写,不仅在媒体上宣传报道,还向县、市、省推荐评选“好人”,目前已有10多人孝老爱亲入选。
构建孝文化网格
百善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运用孝文化聚焦基层治理,2024年初以来构建孝文化助力基层社会化治理网格驿站110个。在网格化建设中,百善镇注重吸纳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民组长、“五老”人员中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担任网格员。郭屯村还建了孝文化“百” 事“善” 解茶室,秉承“善解”理念,致力于打造集休闲、交流、学习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为村民提供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平台。百善镇境内近年来有淮北市南部次中心、淮宿蚌高铁、徐淮阜高速大项目建设,有的村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最后一公里”、土地复垦等惠农项目,开展了土地流转“一村一块田”,实施中村民难免因占地、征拆、安置等与村及施工单位产生矛盾纠纷问题,日常生活中千家万户家庭也难免遇到兄弟姊妹、婆媳之间磕磕绊绊的纠纷,村网格员们总会宣讲当地孝文化内涵典故,本省桐城“六尺巷” 礼让故事 ,妥善处置各类苗头性隐患,较好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网格化建设以来,百善镇网格员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8件,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新格局,不断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了和美乡村建设和全镇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百善镇秉承中国古训“百善孝为先” 理念,以孝文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的历史文化古镇如今已华丽蜕变成全国重点镇,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全国千强镇、省千年古镇、省文明村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扩权强镇试点镇、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省级农业示范园、省级农副产品商标培育基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县级先进集体、连续4年入选省级森林村庄。
陈若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