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双拥新篇

近年来,砀山县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拥军优属新形式和新举措,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互动、全民参与”的新时代“大双拥”格局,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双拥之路。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

砀山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一中心一故居两展馆三园”的红色传承发展格局。通过砀山县烈士陵园、孟宪琛故居、王学风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干部群众深切感受红色历史、接受爱国拥军教育。

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大力推进红色传承示范区建设,砀山县烈士陵园被评为安徽省第三批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县率先在全市划定县烈士陵园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从根本上有力解决了烈士陵园保护问题。

同时,砀山县烈士陵园也得到高标准提升改造,烈士英名墙也进行了精心设计,烈士纪念馆主体工程如期完工,在精装和布展后即可投入使用,将填补砀山红色革命教育展览空白,为申报省级烈士纪念设施打下坚实基础。

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双拥标志

砀山县国防教育一条街、双拥主题公园等场所,以及双拥精神堡垒宣传标志牌和固定双拥口号标语,共同构成了砀山县的双拥亮眼名片。

该县充分利用清明节、“八一建军节”、“9·30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高规格活动,吸引了众多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这些双拥地理标志俨然成为红色教育的学习场所和固定课堂,打造成全县双拥活动、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强化了双拥设施的红色教育功能,营造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培树先进典型 激活“红色基因”

砀山县加大对退役军人典型挖掘、培养、宣传力度,褒扬彰显退役军人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范和价值导向。该县大力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与英雄模范人物,将荣获二等功以上表彰以及获得省部级、战区级表彰的现役军人,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名录和事迹,悉数载入地方志年鉴。

近年来,砀山县共选树了65名县级以上表彰的优秀退役军人及就业创业之星,全部纳入“优秀退役军人资源库”,其中更有1人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围绕尊崇主线 强化服务保障

砀山县始终坚守服务宗旨,确保优待政策得到广泛落实。对全县所有立功受奖喜报均采用热烈喜庆的形式送到家中,锣鼓打鼓送尊崇,唢呐吹响拥军情。砀山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综合考虑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需求、办事便利等因素,借助数字赋能“无人律所”法律服务24小时不打烊,打破“办事时差”,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享受办事省时、省力、省心的法律服务。

该县“老兵,您好,欢迎乘车”公交语音播报系统,既为现役军人、军队文职人员、退役军人和“三属”提供免费乘坐公交车,还为优抚对象送去了满满的尊崇,这一优抚政策在辖区内备受赞誉。同时,县、镇、村(社区)三级共189个服务中心(站)均已建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打造了覆盖全员、高效运行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

该县社会化拥军也蔚然成风,全县有社会化拥军企业、门店、民宿计576家,出台多项暖心惠军措施清单,涵盖文旅、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多渠道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该县还加强了与砀山农商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出了“拥军优贷”等特色金融系列产品,为退役军人提供创业所需的金融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政企共建”的融合,还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贡献志愿力量 擦亮双拥名片

砀山县成立了县镇村三级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队伍,在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维护稳定、抢险救灾、双招双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贝碧嘉寒风来袭时,迅速吹响行动集结号,奋战一线,严守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活动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还展现了退役军人的良好形象。

如今,全县共有126名“兵支书”和“兵委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誓言,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砀山县通过举办“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以精心组织的慰问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将温暖与关怀送至边海防官兵的心中,进一步巩固了军民团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梨都大地见证了红色基因的世代相传,而黄河故道则承载着双拥传统的赓续发扬。在这片充满双拥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上,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得以赓续传承,双拥赞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双拥之花绚烂绽放,亮丽耀眼。

张建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