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今年来,歙县徽城镇以全方面摸排、高维度培训、深层次管理、多渠道服务为抓手,有力破解流动党员“联系难、管理难、教育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打好坚实基础,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为、动而有绩”。
全方面摸排,确保流动“不迷失”。加强流动党员全链条全覆盖全周期管理,压实责任、摸清底数、强化跟踪,确保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明确由乡镇党委牵头、村(社区)党组织抓总、党组织书记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建立“一对一”“一对N”联系制度,确保流动党员由“专人”联系,做到管理一直“在线”。开展全覆盖摸底排查。对全镇流出党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进行细致排查,摸清每名流动党员的流向、数量、结构、行业等情况,形成信息准确详实、实时动态更新的流动党员台账,实现情况清、底数明。建立“一人一档、一村(社区)一册、一镇一账”梯次台账。实行全周期跟踪服务。督促引导全镇85名流动党员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明确流动党员外出前、外出后、参加流入地组织学习、定期汇报等注意事项,同时为其寄送学习资料,及时了解党员在流入地的现实表现等情况,让流动党员“离镇不离党”。
高维度培训,确保学习“不断档”。坚持“三措并举”,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断线”“不掉队”。抓实线上“送学”。将课堂搬到“云端”。组织流动党员学习收看线上党课等培训课程,同时,利用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员网、安徽先锋、黄山先锋等系列平台,引导党员开展线上自学。截至目前,已转发支部党员相关会议和活动信息750余次,真正做到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流而不漏”。抓实线下“补学”。利用“节假日”、“返乡潮”等契机,通过党校老师集中讲、领导班子到村讲、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现场讲等方式,分批次对流动党员进行理论培训,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5次,着力提升党员队伍思想理论素质,及时为流动党员学习“充电补课”。抓实邮寄“助学”。镇党委采取“送学寄学”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村(社区)建立23只送学小分队,开展“送学上门”、“邮寄上门”活动10余次,累计为流动党员邮寄主题教育必读书目、支部学习计划等“红色包裹”160次,发放各类书籍500余本,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
深层次管理,确保制度“不脱节”。健全完善“三项制度”,构建流动党员服务常态化机制,促进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报备制度。完善流出地报备、流入地报到、定期报告“三报”管理办法,村(社区)党组织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准确无误,实现党员流出“不失联”“去向明”。建立结对制度。85名在“歙”党员担任“流动管家”,对在外流动党员常态化开展“关心”行动。同时为25户有“空巢老人”的流动党员家庭提供买菜买药、上门理发、代充燃气费、陪伴暖心聊天等“微心愿”服务300余次;为12户有留守儿童的流动党员家庭开办公益暑(寒)假托幼班,累计服务10余次。建立考评制度。镇党委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坚决杜绝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上的“组织缺位”现象。建立基层党组织管理和流动党员积分考核清单,涉及工作学习、党费缴纳、参与活动等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支部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多渠道服务,确保关怀“不缺席”。搭建“三个平台”,组织流动党员向家乡党员群众“传经送宝”,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搭建宣传平台。利用流动党员节假日返乡契机,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策”活动,召开观摩会、座谈会,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引导流动党员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贡献“金点子”,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搭建招商平台。邀请有能力、有声望、有资源流动党员组成“乡贤智囊团”,构建“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探索优秀流动党员回引培养计划,为返乡流动党员争取项目、用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留在家乡。搭建服务平台。引导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当先锋、做表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隐患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主动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认领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吸纳15名流动党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30余个,促进流动党员在服务家乡建设中贡献力量。
(汪国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