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至 9 日,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十余名师生组建 “科技兴农” 暑期实践团队,奔赴芜湖市童坝村,开展了为期 5 天的水质检测与农田无人机勘探专项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凭借饱满热情与扎实专业能力,走访观察、深入村民调查,联合当地政府推进科技助农,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彰显安农学子的使命担当。
活动准备与初识童坝
活动伊始,团队先了解童坝村农业产业结构,确认农田范围,联络村委会获取果园研究许可,并备好无人机、了解村内基本情况。童坝村村书记亲自主持介绍会,部署未来四天活动,详细介绍村情与特色产业。
据介绍,童坝村位于峨山镇南部,占地 11.7 平方公里,辖 22 个村民组,1228 户,共 3522 人,常住人口约 1100 人。村内有林地 11000 余亩、农田 936 亩,主要作物包括小香薯、香米、青梅、白茶、茭白等,还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溜溜果园公司,在同心组流转 1000 余亩山林种植青梅。此外,童坝村做到财政公开、村委选举公开,对有贡献的村民予以表扬鼓励,这让团队师生对后续实践充满期待。
深入产业与田间实践
7 月 6 日,团队前往当地青梅果园。在村党委带领下,了解林业发展、青梅生长状况、当地发展政策、低产林改造过程以及青梅产业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队员们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为科技兴农注入青春动能,助力童坝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7 月7 日,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当地主要作物种植区进行低空航测,高效采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同时收集农田水样。此次实践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 “三下乡” 号召,团队希望以科技之力解决农田管理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实际问题,助力童坝村发展。
走访村民与倾听心声
7 月8日,团队走进村庄,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在村头文化广场,纳凉老人讲述村里的变化,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至晚上十点,生活愈发舒坦。
在村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户张大姐提及 “农超对接” 让蔬菜销路不愁,年收入达七八万,还希望队员们帮忙想想直播带货的办法。队员们认真记录需求,查询相关案例并交流可行性。
夜幕降临,队员们在村民家中倾听童坝村从 “土坯房连片” 到 “美丽乡村示范村” 的变迁,收集村民心声与期盼。实践队队长江同学表示,将整理信息形成调研报告,为村庄发展提供建议。
探寻荣誉与总结感悟
7 月 9 日,实践团队开展收官之行,以童坝村发展历程为主线,探寻其历史脉络与发展密码。在荣誉陈列室,“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等荣誉吸引成员驻足,村支书讲述党组织引领村庄发展的故事。
午后,团队与村里老党员、离任村干部交流。85 岁的老党员李爷爷回忆起抗旱救灾等往事,让成员们感受到村庄在党组织带领下的发展温度。
最后,实践团与村 “两委” 召开总结座谈会。成员们分享感悟,感叹童坝村以党建为纲,串联起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发展链条。村主任寄语学子带回童坝故事与奋斗精神,实践团队长表示将把童坝经验融入学习调研,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此次童坝村之行,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读懂了党建引领下乡村发展的 “童坝密码”,这份感悟将化作学子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动力,让青春在服务乡村中闪光。 (夏天祥,邵玉亭)
(来源:日照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