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在六尺巷触摸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2025年7月9日,安徽艺术学院“拾光·礼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踏上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的青石板路。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寻访,而是一堂以“礼让文化”为教材、以现实实践为课堂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与基层实践者深度对话、在实地场景中沉浸式体验,团队正探索着思政教育“走出书本、行入人心”的生动路径。

bfaf640b657b4166e77484f0ccaaf01

课堂搬进社区:用鲜活案例讲透“礼让”深意

行走的思政课,首先在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的办公室里“开讲”。没有课本上的理论条文,张书记以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新六尺巷”故事为教案:邻里因宅基地界限起争执,占理在先的孙先生却主动“让他三尺”,最终以“有理可让人”的胸襟化解矛盾。

e43b65da8ea73f70ec13bdc67d3b50d

“这就是六尺巷精神活在当下的证明。”张书记的感慨,成为这堂思政课最有力的注脚。对同学们而言,这个真实案例远比书本上的道德说教更震撼——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与“让”的担当,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力量。这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将课堂扎根于现实土壤,让理论在真实故事中显露出温度与生命力。

古巷成为课堂:在丈量中深化价值认同

带着社区课堂的启示,团队成员走进六尺巷,让古巷本身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第二课堂。脚下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是历史的“板书”;镌刻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碑,是跨越时空的“教材”。

不同于单纯的历史回望,此刻的同学们化身“古今对话者”:在驻足中思考“礼让修身”如何融入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在讨论中探索传统智慧如何助力社区善治,在记录中寻找文化精髓与个体安身立命的连接点。这条窄巷,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教学纽带”,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

微信图片_20250711231906_74

实践淬炼认知:让思政课成为成长养分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终在团队成员的思想升华中完成闭环。张耘书记分享的“有理可让人”故事,让大家深刻理解了思政课的灵魂所在——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厚重的历史典故与鲜活的当代实践无缝对接,让传统道德箴言在现实生活中焕发活力。

当古老的“让他三尺”与当下的“有理让人”在六尺巷的时空中交汇,同学们真切体会到:行走的思政课,教会他们的不仅是“明辨是非的理”,更是“海纳百川的让”与“成就和谐的和”。从社区办公室到古巷青石板,从听故事到悟道理,这堂走出书本的思政课,为青年学子注入了文化自信、道德自觉与实践智慧,更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思政教育,从来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在行走中、在实践中、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刻进心灵的成长养分。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以六尺巷为起点,证明了思政教育完全可以突破课堂边界——当理论扎根现实、文化连接当下,就能成为滋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力量,指引青年在人生道路上修身明德、担当作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