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歙县岔口镇的连绵群山中,高山茶园层叠如浪。与许多乡镇轰轰烈烈的茶旅融合不同,岔口镇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发展路径:通过茶园整体流转承包给龙头企业,以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夯实产业基础。这一模式既破解了散户种植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又为未来产业升级埋下伏笔。
从“零散种植”到“集约经营”。岔口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将分散在167名农户手里的221.46亩山茶园统一流转给大洲应荣茶厂,流转期限5年。企业每年支付土地租金10万元,农户年增收600元。茶园流转后,企业计划投入247万元对原有荒废茶园进行复垦,重新规划种植区块,淘汰低效老茶树,补种“黄山种”“乌牛早”“迎霜”等适生良种,茶园亩均鲜叶产量从200公斤提升至260公斤。同时还成立专业管护团队,推行“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标准,引入蓄水与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成本降低30%,鲜叶品质合格率从75%提升至92%。针对山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企业与周边村民签订劳务协议,聘用本地茶农参与产业采摘,人均日工资达120元,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双收入。
从“粗放加工”到“标准输出”。大洲应荣茶厂拟在岔口村打造茶原料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大型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的厂房并配置生产设备,实现鲜叶6小时内就近加工,避免传统散户晾晒导致的品质波动。同时建立“鲜叶分级收购”机制,按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标准分类定价,引导茶农精细采摘。2024年,企业收购价较市场均价高出5%,茶农鲜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依托企业成熟的销售网络,与上海、浙江、江西等地茶叶经销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主攻中端大宗茶市场。2025年春茶季,已锁定订单400吨,占预计产量的65%。
从“夯实基础”到“静待茶香”。岔口镇明确“先强根基、再谋突破”的发展思路,暂不盲目跟进茶旅融合热潮,而是聚焦茶园管护标准化、加工技术升级等基础环节。目前,企业通过优化现有设备与流程,将加工效率提升20%,成品茶损耗率降至5%以内。通过建立“企业+村委会”联合监督机制,定期评估茶园生态保护、茶农权益保障等落实情况,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企业资源开展茶农技能培训,2024年累计培训采茶工、制茶工等120余人次,镇政府同步完善茶园道路、地轨系统等配套设施,为产业升级预留空间。“先把眼前的路走稳,才能在未来跑得更快。”岔口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汤晓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