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恒社区服务中心 | 康利园社区:三站合一,织密群众“幸福网”

为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更好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合肥经开区党建工作部联合党政办公室发布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旨在挖掘、总结、推广各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全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项目背景

海恒中心康利社区总面积约0.8平方千米,包含四个回迁安置小区,共4462户,常住人口约1.1万,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13.6%。

康利园B区作为海恒中心最早的安置小区,面临居民活动空间不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单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海恒中心党委围绕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广泛、社区资源整合等重点内容,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发挥,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因地制宜打造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三合一”阵地。

二、实施过程

(一)组织“聚能”,深耕为民服务的初心

海恒中心党委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抓手,通过建立中心党委领导、职能部门配合、社区党委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治理格局。

1.“敲门行动”听民声。规划初期,中心党委整合小区党组织、网格员、楼栋长等力量开展“上门入户”,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对阵地及服务的实际想法。共走访居民800余户,其中老年群体360余户,收集需求52条。

2.“多元渠道”汇民意。为确保党群服务站的整体设计和服务功能符合居民需求,中心党委通过宣传栏、业主群和电子屏发布公告,征集意见,并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累计收集建议50余条,为打造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便民服务奠定基础。

3.“协商议事”聚民智。依托“小马扎”议事平台,先后召开20余场专题议事会,多次与物业协调将原物业办公场所移至三楼,一楼仅保留物业服务大厅,为服务站腾出更多活动空间。同时,积极采纳居民提出的“金点子”,强化共同参与意识。

(二)专业“赋能”,淬炼社区服务的精度

1.“共话共谋”定方向。基于居民需求,中心党委组织康利社区党委、党群工作部、社会事务部、社区建设部对打造方案进行谋划。为确保服务站尽快投入使用,采取倒排工期策略,实时跟进与调整进度,确保目标能按时完成。

2.“专业引入”提质量。在规划和设计中,中心党委充分考虑空间布局、色彩搭配、设施配置等因素,引入专业设计团队,个性化定制舞蹈、书法等10间功能室,力求打造实用且具特色的空间。同时,引入德颐顺老年服务中心参与运营管理,为居民供精细化服务。

3.“资源联动”增活力。中心党委与海恒社区老年大学、康利幼儿园、建平实验小学等单位紧密合作,联合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亲子手工活动、书法及舞蹈交流会等活动,这不仅促进了资源共享及文化交流,也增强了社区活力。

(三)共享“增能”,拓宽治理联动的广度

1.“红色阵地”传精神。结合“七一”“八一”重要节点,举办“银发党史课堂”、“红色故事会”等活动,邀请老党员和道德模范分享先进事迹。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端午包粽子、中秋共赏月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爱心阵地”送温暖。服务站秉持为民服务理念,在大厅入口处提供医药箱、血压仪、老花镜等便民设施,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康利+”系列民生服务,通过党员带动、社团发动、活动推动等形式,为居民提供上门代办业务,获得居民高度赞许。

3.“议事阵地”解民忧。为及时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矛盾纠纷,小区党支部书记每周进驻阵地进行实体化办公三天,每月牵头召开协商议事会。针对康利园小区游园设施维护和电瓶车充电等问题,小区党支部依托站点召开“小马扎”议事会,协调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

三、项目成效

1.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定期的协商议事、特色活动、志愿服务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其中,党群服务站的建立使居民从过去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2.从“单打独斗”到“并肩作战”。中心党委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活动联办等方式,鼓励党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3.从“坐等服务”到“主动服务”。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使居民办事更加方便,小区党群服务站成为居民常来常往的好去处,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6%。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