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良田万顷展新姿 高标准农田谱新篇

在肥西,广袤的田野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良田万顷,以高标准的姿态华丽变身,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则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肥西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加速器”

在肥西县铭传乡建设村,7000亩高标准农田的水稻早已颗粒归仓,对于建设村的种粮大户朱兰俊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流转了500亩左右的高标准农田,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机械成本降低。”说起改变,朱兰俊感触很深,“以前都是一亩地两亩地甚至几分地,机械作业的时候需要频繁地来回转,很费时间,现在都是连片大田,效率可以说是成倍提升。”

而这,仅仅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之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铭传乡农办主任陈金能常年在三农一线工作,他是变化的见证者。他介绍道,以前田块小而不规整,河塘沟渠经常於堵,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现在,集中连片的良田、宽敞的机耕路、硬化的灌溉渠……这些良田的“硬件设施”,让农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

建设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

“我们有1.4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还有5000亩正在建设,有1800户农户因此而受益,从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陈金能如是说。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的肥西良田,收割机直接开到田边,旱能灌、涝能排,粮食生产提效增量,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肥西模式”,开启创新发展之路。

化零为整、补缺补差,丰乐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同样令人瞩目。新华村“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丰乐镇的“金字招牌”,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宜机化作业的集中优势,让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可能。

“我们在示范区建设了一个2000亩的专用粮生产基地,用来种植与企业签订的‘订单’粮食。”丰乐镇副镇长王礼貌介绍,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销售模式,促进了政企合作,企业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农户们的腰包则更“鼓”了起来,实现了双赢!

除了丰乐镇,严店镇和花岗镇同样也开展了“订单农业”,带动农户致富增收。2023年,肥西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农垦公司,同王仁和米线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对高标准农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构建“订单农业”模式。

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肥西模式”中的一环。什么是“肥西模式”? 肥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翟吉给出了答案,他说:“近年来,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肥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国企担当、产业先行、前后贯通、左右协调’的‘肥西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主导系统规划三年建设任务;农垦等国有平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流转经营高标准农田;围绕农业产业聚集区,重点部署高标准农田项目;县乡投负责导入农业产业和后期管护,打造高标准农田全周期链条;整合涉农资金,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地减少农田限制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翟吉说道。

建管并重,保障农田长效利用

想要高标准农田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建后管护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建后管护,肥西也有自己的“独一套”。

近年来,肥西县全面建立了“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责任体系,确定由施工单位质保管护、专业企业负责管护、村级组织自行管护、新型主体责任管护和国企平台统一管护的五位一体管护机制,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按照24元/亩的标准投入管护资金,保障项目建后日常维护管护。多方联动,各司其职,串起严密的管护脉络。

同时以村民组为单元,将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按照属地村(社区)划分为800个网格,由村民组长担任网格监督员,有关信息公示上墙,织密“小网格”,实现“大管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截至目前,肥西县打造了80万亩的新良田,占耕地面积超过80%。未来,肥西将不断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将“肥西模式”推向新的高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动力,希望的田野上,将谱写更加动人的篇章!(晏小凤  朱玲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