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进程中,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深远,与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契合,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在当代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视角看,传统文化能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厚重的文化根基、必要的文化滋养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并能结合自身的创新实践持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带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时代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和思想指导,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发展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立足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民族和国家特色的保持中、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新征程背景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遵循。同时,传统文化蕴涵的多样资源和多元形式与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契合,国家在推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在推陈出新中焕发文化精神的蓬勃生机,也持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所以从传统文化赋能角度来看,需坚持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
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要求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传统文化精神根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立足点,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丰富文化内涵,从文化自信源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彰显文化自信生机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以创新传统文化为发展导向,在推陈出新中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在创新变革中凸显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
重视特色实践,在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两个结合”为立足点,把握“六个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赋能视角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引领,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注入活力。首先,应重视实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中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要求树立实践导向思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立足点,在分析当前国家建设面临的形势、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既以实践检验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程度及其理论的科学性,又在深入实践中带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持续深化。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结果,在文化赋能视角下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及其指导下各类实践的深入开展。为此,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实践,结合思想理论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深化,既检验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的时代性,又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注入活力。
深化以人为本,激发中华儿女的创造热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其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立足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层面的重要作用,为赋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基于此,以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更需要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激发中华儿女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凝聚力量,最终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思想为指导,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中心理论契合传统文化赋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念要求,推动中国化时代化新征程,在指导思想的持续创新和不断发展中带动社会进步。
第二,应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结合伟大实践带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真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陈昀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