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资讯中心 » 政务 »

宿州市埇桥区:汇聚“最强大脑” 探索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路径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在人才招引工作上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其中“博士专家进埇桥”和“同大科创产业园”项目就是该区凭借创新的探索,走出了独特的招才引智模式。博士专家团队将自身资源及研究成果与埇桥实际情况无缝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埇桥区在平台搭建、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常红霞博士策划的中国画家画埇桥作品展

以需求为导向 建立埇桥新型智库

2021年11月起,埇桥区探索“招才引智”新模式,实施“博士专家进埇桥”项目,引进了一批博士进驻埇桥区各镇和园区,柔性聘任为副镇长或园区副主任,他们带着“最强大脑”穿梭于城市、乡村、园区之间,用自己满腹的学问、宽广的眼界、丰富的资源为埇桥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一名博士仅聚焦于一个镇或一个园区并不能最大程度统筹和发挥博士专家的力量和资源。为优化提升“博士专家进埇桥”项目的结构和质效,2023年,埇桥区结合实际发展现状、产业类型及各镇(园区)、局(委办)所需,对“博士专家进埇桥”项目开展2.0版的探索,对引进人才的标准和服务领域上进行升级,打造以埇桥区实际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智力转化体系相对健全的埇桥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王福利博士和胡涵清博士考察园区企业

为最大程度发挥博士专家团队力量,埇桥区重新调整博士专家结构,新增智能类、数字化信息类、科技类等新型人才,设立“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建立埇桥“新型智库”。该区柔性引进的26名博士,除聘任为各镇副镇长和专业对口的局(委办)副局长(副主任)之外,还担任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们有了三重身份,他们一边扎根农村把论文写在埇桥大地上,一边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资源,帮助挂职单位组织专业(专题)培训、解决关键技术性难题、破解单位课题。”“博士专家进埇桥”项目团团长、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海良博士告诉记者。

据埇桥区委人才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26名博士还按专业、擅长领域划分为产业规划研究中心、金融资本研究中心、新兴产业研究中心、文化康养研究中心、乡村发展研究中心5个专业小组,旨在发挥“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的智库作用,满足全区乡村振兴和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对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需求。

“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勇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实施‘博士专家进埇桥’人才项目,并联合同济大学千村百镇联动工程课题组建立了‘埇桥区同大科创产业园’,柔性聘请来自国内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博士专家,集聚自身人才、技术、产业、项目和资源等为埇桥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 埇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侯立芬说。

积极建言献策   亮出发展“金点子”

埇桥区是“中国烧鸡之乡”,符离集烧鸡至今已有2000余年制作工艺传承,符离集烧鸡也是埇桥走向全国、外界认识埇桥的一个特殊符号。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烧鸡产品质量,保护符离集烧鸡品牌,传承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推动烧鸡产业做大做强是该区发展壮大烧鸡产业面临的重点课题。

翁裕斌博士到大营镇监测葡萄种植监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

预制菜概念火爆,符离集烧鸡该如何拓展?卤制食品市场竞争强烈,符离集烧鸡该如何突破? 休闲食品异军突起,符离集烧鸡该怎样选择?2023年,“博士专家进埇桥”成员李永发博士带着课题深入符离烧鸡加工企业、符离镇和区直部门展开广泛调研。

李永发对符离集烧鸡面临的保鲜度难以持久保存、缺乏品牌与宣传文化、麻鸡供应慢等存在的14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建设符离烧鸡食品产业园提出新规划,围绕烧鸡文化、品牌、质量、电商等提出做大做强的具体路径,并从政府、企业、社会层面给出对策建议。

这仅仅是博士们为埇桥区解决重点课题的一个缩影。日前,记者在埇桥区委人才发展中心看到长达500余页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埇桥区科技局、经信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宿徐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提出的《如何做大做强大豆深加工产业,延长大豆产业链》《如何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区域医疗水平》等13项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据了解,2023年,“博士专家进埇桥”团队承担了埇桥区各主要单位及国企平台的13项重点课题研究,耗时近8个月形成了重点课题汇编材料。这是埇桥区智库建设的一大硕果,对各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清晰的模式与路径,走出了基层县区智库建设的实效性新路子。

一年来,博士专家团队还向埇桥区委区政府提交15份书面性建议,为聘任单位组织22场专场培训;解决8项关键技术,其中,王伟博士为埇桥区数据资源管理局解决个人身份历史数据转换与迁移项目,不仅攻克了该局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还为其节省了上百万元的技术解决费用。

架起转化桥梁  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为了我们的大豆深加工项目,张玺麟博士将近一年没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陪着我们跑了数万公里,从厂房设计到购买设备一直到投产,他比自己的事业还上心。”日前,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素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贵人”。

李永发博士深入生产车间调研

埇桥大豆名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蛋白质含量高达45%,但由于但传统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相对缺少创新产品和品牌引领,也缺乏相匹配的中高端豆制品。2022年底,有着丰富的三农服务经验的韩素兰找到“博士专家进埇桥区”农业专家张玺麟博士,决定发展大豆深加工产业。

从无到有的新项目谈何容易?张玺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知识和资源毫无保留地全程指导,他从企业商标注册、产品定位、种类筛选、包装设计、厂房设计到设备引进、组装调试、管理模式及人员培训等发起近百次座谈。

最终,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引进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其中独特工艺超微萃取、红外线真空灭菌和电脑高频磁处理杀菌保鲜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过程中,张玺麟解决了大豆制浆系统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全新(超微熟浆)工艺方案,解决了豆奶生产调配过程中的自动化、数字化输送灌装等系列问题。以该公司博仕源豆乳为例,新生产线解决了杀菌过程中高温高压对大豆蛋白质破坏并变性的难题,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品风味改变,在不使用添加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留了豆制品原生态的色、香、味。

坐落在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的安徽隆东家具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沙发、床垫的家居企业,在“博士专家进埇桥”成员王福利博士的技术支持下, 该企业在人体工程学领域的产品设计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果,生产的产品不仅在舒适度和健康性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也实现飞跃。

王福利充分利用在林业工业、家居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为埇桥家居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技术资源,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指导和科学分析,决解了“板材的胶合强度和耐水性”等系列难题。

在王福利看来,博士团队始终坚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从而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到车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发挥自身优势  支招乡村振兴新路

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博士专家,借助科研资源和智力、技术优势,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他们用自己满腹的学问、宽广的眼界、丰富的资源链接起乡村振兴的新通道。

“我们的葡萄颗粒饱满紧凑,品质高, 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这得益于翁博士的技术指导。”埇桥区大营镇韩圩村葡萄种植户韩彩冬告诉记者,博士们出点子、出技术,解决了我们的技术难题,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卖上了好价钱。

埇桥区大营镇是远近闻名的“果蔬小镇”,韩彩冬种植的葡萄由于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作物生长不均衡、营养失调和病害问题,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博士专家进埇桥”成员翁裕斌及博士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坚持科技兴农,探索开展新技术推广、土壤改良、农技指导等帮扶举措,帮助破解农户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在埇桥区曹村镇,由同大科创产业园负责人张东山教授、徐东来教授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的乡村振兴分布式农村废弃氢能转化站系统技术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作为试点,该项目是连续式污水、淤泥、粪便、秸秆等能源转化系统工程,含有农业废弃物连续式能源转化设备,燃气净化及供气设备等。

“该项目作为一个样板,是通过生物发酵技术产生气体,让乡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种植业秸秆等变废为宝,在村级铺设局部管网,以更低价格供给村民使用。作为解决村级环境污染稳定器的同时,生产废渣还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对埇桥农村环境整治、村民增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徐东来教授介绍。

你见过居民自己提着塑料袋争抢购买馒头吗?今年春节以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宿州城区多个小区发生,埇桥时村镇油坊村的手工馒头成了大家的最爱。

小小馒头为何会成为“爆款”? 这得益于“博士专家进埇桥”成员常红霞博士亲自指导策划营销。

“好的东西不愁卖。”常红霞告诉记者,油坊村的面粉采用的是石磨低温低速研磨技术,在保证小麦微量元素和营养价值不丢失的同时,也留住了天然麦香味。

只卖面粉附加值并不高,常红霞在油坊村提出通过馒头加工来提高效益。然而,当时大家都没想过小小馒头能带来多大的收益。为了提高该村村两委和村民的认知程度,常红霞亲自组织策划营销,带领大家将馒头带进城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小小馒头一下成了城区居民抢购的爆款产品。

“小产品也能做成大产业。”常红霞表示,油坊村的石磨面粉采用手工传统制作加上柴火灶蒸出,味道好,品质高,市场接受度更大,利润也非常高。

为提升油坊村的石磨面粉、木榨菜籽油、手工馒头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常红霞还利用身边资源,带领该村两委班子外出跑市场, 找客源。 同时,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去年12月,安徽财经大学与埇桥区时村镇油坊村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签约,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大皖新闻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黄元明 任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