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资讯中心 » 政务 »

​1.1%=15%,这是合肥高新区给出的答案!

不到三年时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近4000亩,几乎相当于4个合肥天鹅湖、370个足球场。以效益衡量,价值立竿见影。“相较于征地,这些土地的盘活,仅土地使用成本就能节省近40亿元。”日前,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算了这样一笔账。参考去年该区平均每亩67.8万元的税收,上述土地,光税收一项,每年便可创造效益27亿元。众所周知,土地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年年初,安徽获批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启动一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向土地要效益。接续“亩均论英雄”改革,合肥高新区“土地管理改革”正在探出新路。

这片仅用全市1.1%的土地创造全市15%GDP(与两个合作园区分成前占比)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地难求”的矛盾破题,创新实践出一套土地全域治理模式,从“存量”要“增量”,以“小空间”谋求“大发展”。

(合肥高新区一隅)

发展“相对论”            

合肥高新区很“大”。

“大”是指“横看成岭侧成峰”。横向看,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全国178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合肥高新区位列第七名,较上一年上升一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侧向看,2022年,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合肥市全市的15%,并贡献全市25%的税收收入、42%的规上企业利润;全省20%以上、全市40%以上的国家高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上市企业,由此培育。

合肥高新区却很“小”。

“小”反映于地理空间上。以面积论,上海张江高新区是合肥高新区的近3倍,北京中关村则是其2.7倍;相比其他前十名国家高新区,合肥高新区也“瘦”了一圈。

实际上,总面积179平方公里(其中51平方公里为刚划入托管区,80%以上为不得开发的基本农田)的合肥高新区,留给工业的空间更小。“去除农业用地与城市高压走廊,真正能容纳产业发展的空间少之又少。”宋道军感言。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

“小空间”难掩“大雄心”。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合肥高新区志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这里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为引领,家电、汽车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421”产业体系,是合肥获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2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语音)、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将超3000家,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已超1300家……作为合肥科创之城的核心“名片”,合肥高新区亟待解题发展的“相对论”,寻求通往先进制造产业高地的现实路径。

(合肥高新区一隅)

解题“全”路径          

以“小”博“大”,合肥高新区向“土改”要效益。

怎么要?一块80亩地的嬗变是生动注解。

今年,合肥高新区与一家光伏产业头部企业“牵手”。根据合作协议,企业承诺利用该区释放的80亩“低效用地”进行增产扩能,实现年产增值16亿元,预计亩均税收超100万元。

对比此前,这80亩地在“前任企业”手中,亩均税收尚不足5万元。

从5万到100万元,支撑亩均效益指数级倍增的,是一种创新的土地全域治理模式。

(科大硅谷核心区一中安创谷)

如何要?从组织到制度,再到实施,合肥高新区打通了从“存量”要“增量”的“全”路径。

组织上,合肥高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产业用地全域治理领导小组,构建区域全覆盖、部门全参与、项目全周期的全域治理工作格局;制度上,该区构建20余项标准化工作机制、创建产业用地“14451”全域治理工作体系、搭建34个部门协同化治理平台,初步实现产业用地全域治理工作的顶层设计。

所谓“14451”模式,是以“亩均论英雄”为引领,围绕项目招商、供地、监管、退出4个阶段,构建土地评价标准、监测预警、监管执行、健康修复4个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社会、纪检5种方式,形成全区域、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一体化”土地全域治理模式。

具体到实施上,合肥高新区成立社会创新管理中心这一专门机构,统筹推进全域土地治理的各项工作。

实施原则上,合肥高新区确立了“实事求是、依法合规、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二十字方针。“按照这‘二十字方针’,我们盘活的土地既有工业用地,也有商业用地;涉及企业既有国企也有民企,还有外企。”宋道军补充道。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刚”与“柔”角力            

盘活闲置与低效土地,绝非一蹴。“收人家地,如同割人家肉。”宋道军作了一个形象比喻。

土地的背后,是利益的博弈。何以在博弈中实现双方共赢,是一个“技术活”。

合肥高新区在全省范围首创“健康体检”和“土地管家”制度。以法律与行政的“刚性”监督,结合第三方专业力量的“柔性”协力,共同撬动闲置与低效土地的盘活。

所谓“健康体检”,是针对闲置和低效用地企业可能存在的生产经营风险,通过环保、应急、消防等职能部门全面有效及时地协同联动,强化执法监管,帮助引导企业发现解决经营管理问题,形成监管合力,加速处置进度。

“很多低效工业用地被转让用作大排档、健身馆,效益低不说,安全隐患、环保等问题重重。”宋道军解释,有了“健康体检”,便能倒逼闲置低效土地回归“正轨”。

(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

“土地管家”则是一个联合体。合肥高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律师、会计师、城乡规划师、土地评估师等社会专业力量破解政府专业和人力瓶颈。

事实上,“土地管家”是合肥高新区解题“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一环。

首先是向专业“借力”。一块闲置低效土地涉及哪些盘根错节的法律关系,后续转让与产业导入又该如何发力,有专业人士的“梳理”与“把关”,找准“痛点”,因地施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们的作用是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全过程依法依规进行。”合肥高新区“土地管家”项目负责人、一位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

其次关乎公平。“公平很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采访中宋道军多次强调公平的意义,“我们对区里所有企业的政策都是一致的。”如何让土地盘活过程置身同一“标准线”,法治与市场化的专业力量不容缺位。

“一定程度上,盘活闲置与低效用地,也是一次社会治理。”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补充道,法律的介入实质是公平的背书,“土地管家”要理清楚“债”,算公平“账”,让彼此以平等地位“对话”。

事实证明,“健康体检+土地管家”投射着普适的样板意义。今年1月18日,该制度被写入《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推广。

(合肥高新区产业蓬勃发展)

“闭环”处置链            

事关高质量发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必须久久为功。在合肥高新区,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已是一条闭环处置链。

“亩均效益是一个动态标准,无论企业抑或产业,都有生命周期。”宋道军一语中的。

在合肥高新区,以亩均效益评价为标准,建立起闲置低效土地入库机制,待其盘活后则会移出;随着“亩均效益”评价门槛的抬高,新的闲置低效用地则又被入库管理。如此,从“入库”到“出库”再到“入库”,闲置低效土地实现了闭环“淘汰”。

事实上,从培育诸如量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到向优质企业供地,再到加大孵化器建设规模等,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力图从源头上“斩除”闲置低效用地的“滋生”。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土地之变,高新区硕果累累。

在2022年合肥市亩均效益评价中,合肥高新区作为全市13个县区中唯一无企业归为D档的县区,A类企业总数突破163家,占全市A类企业总数(415家)的近40%,参评企业数量位居全市13个县区第一,且参评企业亩均税收(67.8万元/亩)、研发投入强度(4.9%)、全员劳动生产率(1185.6万元/人)、单位能耗营业收入(38.7万元/tce)四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

40多年前,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蛇口人向“时间”要效益;40多年后,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目标的合肥高新区,创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向土地要效益,让产业落地而“生金”。

合肥高新,寸土寸金。

(中国声谷)

(陶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