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资讯中心 » 政务 »

阜南县新村镇 :“蒿”品牌创造“蒿”生活

1.6万亩种植面积、年产3.2万余吨芦蒿、年产值突破3亿元……近年来,阜南县新村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芦蒿产业,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延链补链强链、改进种植技术、优选芦蒿品种等方式,“新村芦蒿”不仅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带动万余人就业增收,还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


“新村芦蒿”长成“蒿”品牌

12月20日,阜南县新村镇种植大户于金荣在查看完自家大棚芦蒿苗的长势后,又在芦蒿销售群里查看市场上的芦蒿价格,芦蒿价格涨到13元一斤,他脸上笑开了花。

“历年春节前后芦蒿价格都最高,而我们这里的青白蒿又正好赶着这个空档上市,按现在价格都13元一斤,我估摸着今年这30多亩芦蒿,最少也得有30多万元收入。”于金荣告诉记者,他能有这样的收入,全靠当地政府对芦蒿产业的扶持。

位于阜南县西北部的新村镇一直有种植芦蒿的传统,特别上世纪90年代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万亩规模,但后期因小户经营、粗放管理、品种繁杂等短板也逐步显现,到2010年前后,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萎缩至百亩上下。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015年上任新村镇党委书记的张亮和镇领导班子在探索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且当地适宜芦蒿种植,又有群众基础,随后他们将芦蒿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抓手。

但因为当地不少村民担心走之前的老路子,种植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重振芦蒿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在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的同时,拿出扶持政策,给予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老户带新户给予每亩100元奖补,并成立了新村镇芦蒿种植协会,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监测,对农户实行全程化服务。

于洼村村民张文宾第一个响应,试种的几十亩芦蒿一年下来亩均收益8000多元,随后不少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加入种植芦蒿的队伍中。随着当地种植规模扩大,口感清脆、芳香浓郁、色泽靓丽、味道鲜美的新村芦蒿走出了阜阳,走向了全国,并拥有了一批忠实拥趸。

为进一步提升新村芦蒿的影响力,这两年,当地政府重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

延链强链补链提升“蒿”名牌价值

有了两个“国字号”加持,将“新村芦蒿”品牌打得更响、产品走得更远,成了新村镇政府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

“虽然我们种植规模大,但缺乏芦蒿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始终制约着我们新村芦蒿向高端市场进军。”张亮说,特别是这几年疫情,因为交通管控,导致新村镇芦蒿一度滞销,为此他们不仅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地头保鲜库建设,延长芦蒿的保鲜期,还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红意芦蒿开发有限公司、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芦蒿深加工企业,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推动新村芦蒿向高端市场进军。

位于于洼村的安徽省红意芦蒿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芦蒿酱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张俊是阜南县人,多年来一直在外发展。2020年春,受邀参观新村镇芦蒿种植基地后,张俊投资300余万元,成立了红意芦蒿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芦蒿酱。

“由于全国芦蒿酱研发技术不成熟,今年初在镇里牵线下,我们与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系合作,历经半年时间,于7月份先后研发出芦蒿原味酱、芦蒿香辣酱、芦蒿腊肉酱、芦蒿蒜蓉酱、芦蒿香菇酱、芦蒿辣椒酱等新产品。”张俊告诉记者,目前6种芦蒿酱正在相关部门审核,有望不久后可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位于新村镇白郢村的安徽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净菜生生产企业,目前工人正在对厂房进行最后的清扫工作。

“做好清洁,我们就安装、调试机械,预计明年1月中下旬芦蒿上市,就能加工了。”米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大伟告诉记者,他之前一直在南京从事食材配送,2017年回到阜阳从事普通食材净加工,但因普通食材门槛低,他们又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因此做净菜产品的市场优势不大。

2022年初,看到新村镇为芦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招商信息,王大伟主动联系了张亮。

“新村芦蒿作为高端食材,市场需求大,超过1.6万亩种植面积,且全镇拥有14座芦蒿存储冷库,正好满足我们企业发展中高端净菜的规划。”王大伟说,今年9月份他们净菜加工项目启动,当地政府也在厂房建设、招商优惠政策上给予了最大的优惠。“建成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年生产2万吨芦蒿预制菜。


科技+专业“蒿”品牌还在继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论述,我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芦蒿产业发展。”张亮说,按照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帮其编制的“本草芦蒿、康养小镇”规划,未来镇里将打造3万亩芦蒿产业,而培优芦蒿品种、提升品质,让新村芦蒿品牌更响,是他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

新村现有红蒿、白蒿、青蒿、青白蒿、四不象等多个品种,针对品种存在退化不纯问题,目前他们已与全国科研院校积极对接,市农科院也已发布《芦蒿生产技术规程》和芦蒿脱毒苗科研成果。未来,他们将培育种苗、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同时,继续引进智能化数字化机械化,助力芦蒿产业发展。

针对当地龙头企业不强,新村镇已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学习涪陵榨菜、五常大米运营模式,成立“安徽新村芦蒿有限公司”国有平台公司,与相关合作企业,组建各个专业公司,对新村芦蒿国家地标品牌实施现代化运营管理,力争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的芦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更多群众靠着“新村芦蒿”鼓起腰包,让“新村芦蒿”成为誉满全国的产业品牌,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以芦蒿产业为引领,以康养文化为主线,以田、村、水特色空间为载体,打造精品农业生产、康养休闲体验、教育科普传承,田园小镇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鲜明、田园秀美、城乡融合的全国(安徽)本草蒿特色小镇,阜阳市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颍州西湖的康养目的地。”张亮表示。

杨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