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西安,家在合肥的我是一个外地人。我这个外地人早就听说过大雁塔,仰慕已久。借着读书假期的便利,我有了时间去游览一番。
大雁塔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塔高七层,结构严密,塔身用泥塑、砖雕、灰塑等技艺精湛的工艺制成,完美地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采。
大雁塔是千年古都西安的象征,它位于唐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唐永徽三年,玄奘高僧由古天竺经丝绸之路取经回到长安,带回了大量的经卷和金银佛祖雕像,唐高宗恩准由朝廷资助在慈恩寺西院建五层砖塔,便于保存这些珍贵的佛教圣物。塔历时两年建成,后增建至九层,再后来又有数次修整变化,最后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慈恩寺佛塔为什么又叫大雁塔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所以,雁塔之名应来源于此。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的塔称为大雁塔,荐福寺的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它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的大慈恩寺,是明代在原寺院“西塔院”的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而寺内现存的殿堂则多是清代建筑。进入寺院山门后,可以看到有钟、鼓楼左右对峙,寺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法师院。其中,大雁塔内和玄奘三藏院分别供奉的佛舍利和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
登上大雁塔,曾经可以俯瞰西安全景。
秋天的大雁塔尤为美丽,金黄的落叶铺满了整个大雁塔的周围,塔下的池塘映射着天空和塔影,景色十分迷人。
立于大雁塔下玄奘大师的铜像前,玄奘大师不畏生死西行取经,图以佛法渡化众生的事迹,让后人感动敬佩。
雁塔题名,在唐代曾被认为是文人墨客尤其是金榜题名者的第一风流事。
据《唐摭言》记载,新科进士发榜,作为朝廷大典、京城盛事,高中金榜者先集体赴曲江杏园,后登大雁塔,一览长安城,寓意步步登高。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言游慈恩寺,一时兴起,题名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在曲江宴饮后,新科进士们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二十七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据称,唐代八千余名进士中,有五六千人曾在雁塔题名。可惜的是,这些题名都已经看不到了,据说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雁塔题名,留给大雁塔和西安的,除了无数佳话传奇,更有对人才、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如今大雁塔边的步行街古诗词路,就有不少当年雁塔题名文人骚客的不朽诗句,演绎着大唐盛世曾经的辉煌。
大雁塔内、水舞表演、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南北广场,以及旁边的大唐不夜城,如今已成游客打卡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之地。
可惜时光总于指尖流逝,恍然间夕阳西下,大雁塔、广场、行人、古建筑都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薄纱,随着行人流动而慢慢地掀起了波澜。
遥想古人当年登塔游览的情景,颇有一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黄睿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