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济圩科技小院,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普济圩科技小院,开启了一场现代农业调研之旅,沉浸式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蓬勃活力,解码乡村振兴的“科技密码” 。团队首站抵达千亩示范农田,绿油油的农作物随风起伏,“普济圩现代农业服务 农作表率 立足本职当先锋”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片土地上,种业创新打破“卡脖子”困境,皖稻系列品种在皖江平原扎根;智慧农机实现全程无人作业,北斗导航让耕种精度达厘米级;农产品加工链延伸拓展,功能米、稻米油等产品走向全国。从“种得好”到“卖得俏”,普济圩正以科技为笔,绘就“育繁推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画卷 。

设施渔业区域,现代化养殖桶整齐排列,循环水系统24小时运转,水质监测屏实时跳动数据。团队成员观察到,从投饵智能控制到尾水生态处理,科技贯穿渔业养殖全周期。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套系统,传统“看天吃饭”的水产养殖,正借科技之力迈向“智慧养鱼”新范式,让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有了硬支撑。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普济圩功能米基地,蓝白相间的建筑搭配醒目标识,在蓝天映衬下,勾勒出现代农业基地的轮廓。步入其间,基地工作人员围绕功能米产业,细致讲解从种质资源筛选、定制化培育,到智慧化种植管理的全链条流程。当谈及如何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特色稻种、利用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水肥时,成员们专注聆听,直观认知到功能农业背后,科技如何为优质稻米“保驾护航”,让“一粒米”承载起营养健康与产业创新的双重价值。

研究所外,农场技术员、育种专家与团队成员交流热烈,晒场里堆积的试验样本、墙上张贴的作物生长数据,无声诉说着科研攻坚的日常。作为农业科研“前哨站”,这里聚焦皖江流域气候适配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技术攻关,团队成员探寻到“实验室成果”对接“田间需求”的转化路径——科研人员扎根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新技术、新品种精准嵌入农业生产脉络,为产业发展筑牢“智力根基”。

在“科技小院”标识前,团队驻足凝视。这个由高校、农场、企业协同打造的创新平台,打破传统科研边界:白天,师生跟着农户下田实操,把技术难题“摸清楚”;夜晚,围坐研讨定制解决方案,让科研成果“接地气”。从水稻绿色防控到水产循环养殖,小院聚焦普济圩农业痛点,汇聚多领域智慧协同攻关,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

此次普济圩科技小院之行,实践团队见证了科技如何深度渗透农业全产业链:从田间到车间,从育种到加工,科技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支点。普济圩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更向行业展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让科技扎根乡土,让产业拥抱创新,方能解锁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前行方向 。   团队成员:方雨轩 贾金月 刘佳怡 许佳欣

(来源:日照新闻网 )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