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承载着亿万农民的“安居梦”,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盘活土地资源、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一环。随着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如何有效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化解矛盾、盘活资源,成为各地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2025年7月2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循法护航,守土安民”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一行9人,深入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围绕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监管、权益保障、纠纷调解及盘活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为期3天的深度访谈调研与精准普法宣传活动,以青年学子的法治视角和专业力量,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基层“把脉”:审批难、调解苦、盘活困
(实践团成员与山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郭青春交流。 张于忻 摄)
实践团首站走进山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中心主任郭青春展进行深入访谈。郭主任长期扎根基层,对宅基地管理中的“疑难杂症”了然于胸。
审批监管:“红线”与需求的碰撞。郭主任开门见山指出,当前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刚性监管与旺盛需求的冲突。“‘一户一宅’、‘面积法定’是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必须守住守住,坚决杜绝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违规行为。”他展示了几份最新的巡查整改通知,“但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推进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落叶归根’的建房意愿非常强烈。而新增宅基地指标极其有限,‘僧多粥少’是现实困境。”他坦言,如何在坚守政策底线与回应合理诉求间找到平衡点,是基层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
纠纷调解:剪不断理还乱的“邻里结”。谈及宅基地纠纷,郭主任指出:“最难啃的骨头,往往是邻里纠纷。四邻签字确认是审批的关键环节,涉及通风、采光、滴水、通道等历史遗留问题或现实利益,极易引发矛盾。有时甚至几代人积累的积怨都会借机爆发,调解起来费时费力,单纯讲法条效果有限,更需要情、理、法结合,依靠村两委威信和乡贤力量。”他分享了一个成功调解案例:通过组织双方多次协商,并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最终在保障双方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化解了一起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多年积怨。
数字化赋能:让信息透明跑起来。面对挑战,山南镇也在积极探索新路径。郭主任重点介绍了该镇宅基地数字化管理的成效:“我们基本完成了全镇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数据已入库联网。村民只需在手机APP上实名认证,就能随时随地查询自家宅基地的权属信息、面积、四至范围,还能实时跟踪审批流程状态,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管理’,大大提高了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疑虑和矛盾。”他现场演示了APP的操作流程,界面清晰,操作便捷。
(山南镇长庄村“荷乐园”项目一景。朱祖丽 摄)
盘活闲置:“荷乐园”模式探索。在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方面,长庄村的“荷乐园”项目成为郭主任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这个项目巧妙利用了村内几处长期闲置、破败的宅基地和农房,”他指着项目规划图介绍,“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修缮改造。核心区建成了以荷花为主题的生态观光园,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周边配套改造的闲置农房则发展成特色民宿、农家乐和乡村文创工坊。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直接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村集体也获得了稳定收益。”他透露,项目运营一年多来,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近万元。“荷乐园”模式为破解“空心村”闲置资源沉睡难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南经验”。
普法润心:把法条变成“家常话”
与郭主任访谈过后,实践团成员深入村落进行普法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宣讲来答疑解惑。实践团队员们结合郭主任指出的常见问题和前期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聚焦“土地流转合同怎么签才保险?”、“遇到宅基地纠纷该找谁?”、“我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了怎么办?” 等村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本地话”,辅以发生在周边乡镇的真实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实践团成员在长庄村进行普法宣传活动。 朱祖丽 摄)
入户走访:精准滴灌解心结。除了集中宣传,实践团还特别安排小组进行入户走访。在村民张大姐家,队员们了解到她家因历史原因,宅基地权属证明不全,一直担心权益受损。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她的情况,解释了确权登记的政策和补办流程,并告知她可以通过镇上提到的APP查询进度或向村委会寻求帮助,张大姐这才感到放心。这种“面对面”、“点对点”的精准普法,有效触及了集中宣讲未能覆盖的群体,解决了村民个性化的法律疑虑。
法治筑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形式多样、内容精准的普法活动,像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村民的心田。它不仅解答了村民当下的疑惑,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村民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从源头上减少了潜在纠纷。
“荷乐园”模式的深度剖析和宣传,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生动样板。这种法治保障下的创新实践,有效激活了“沉睡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山南镇在宅基地数字化管理和“荷乐园”式盘活路径上的探索,是法治思维引领乡村善治的生动缩影。随着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法治作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将愈发凸显。随着更多法治实践的阳光雨露滋养,相信长庄村及其周边村落,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行稳致远,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朱祖丽)
(来源:日照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