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窑咯!"随着杨铎成老先生一声高呼,他与龙窖负责人、各位手艺人合力抱住木柱,撞向窑门。轰然声响中,窑门洞开,窑火迸射的光芒映亮众人面庞。望着眼前景象,杨铎成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这抹笑容,凝结着他在制陶事业上六十年的执着坚守。
杨铎成是安徽宁国人,自幼在祖辈制陶技艺的耳濡目染和地方陶瓷文化的浸润下成长。14岁那年,他踏入陶瓷厂成为学徒,开启了与泥土相伴的生涯。十年学徒时光里,他从最基础的陶泥加工学起,深入钻研每道工序:从矿山开采原料、处理陶泥,到器物造型塑造、釉料调配,再到装窑、烧成、开窑的全过程,他都亲力亲为。凭借扎实的积累,他从学徒逐步成长为管理数十人的车间主任。正如他所说:"每一道工序我都反复实践,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后,他更是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先后担任黄山市陶瓷协会副会长、安徽宁国市宣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2024年成为安徽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宣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持续为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真正开始专注于宣州窑时,杨铎成已经退休。出于对乡土的眷恋,在宣州窑衰落之后,他毅然挑起传承的大梁。“在研究古陶时,一位专家告诉我,不能只做研究,还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听到这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宣州窑。”
图为龙窑烧制出的紫砂壶
宣州窑是江南历史名窑,受越窑及吴越文化的影响较深,与龙泉窑、婺州窑、德清窑齐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江南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因素,明清咸丰、同治年间受战乱、瘟疫的影响,宣州宁国一带荒无人烟,十室九空,很多村庄败落,造成宣州窑断代。
对此,杨铎成倍感惋惜,大半辈子与陶瓷打交道,他深知陶瓷背后的文化价值。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重建宣州窑。
想要重振宣州窑,了解它的历史是关键。宣州窑留下了很多古窑口,杨铎成跑遍这些地方,对于宣州窑留下的极高水准的陶器赞不绝口,不由得佩服起古人的智慧和手艺,也更加坚定了重振宣州窑文化的决心。
图为杨铎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然而,探索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老瓷残片的化学成分、釉色表现、物理性能等各项分析到配方的研究,从治泥、造型设计、配釉到烧成,每一步都面临着不同的难题。例如,以青釉为主的宣州釉出现了酱油釉,这让杨铎成困惑不解,后来他辗转多个地区,在狸桥发现了一个锰矿,将锰矿的矿料配入青釉中,就形成了酱油釉,这一发现让他恍然大悟。
图为杨铎成先生(右一)向记者介绍宣州窑知识
杨铎成深知,要创造宣州窑当代陶瓷,照搬照抄是无意义的。他以青瓷为主,不断丰富创新陶瓷釉色和装饰花纹。在已了解的古釉色配方基础上大胆创新,对宣州釉胎料和釉色成分上做了调整,以更适合现代人审美取向;在造型上,他吸收了古彩陶、青铜器和宋代的一些特点,把“跳刀纹”和“浮雕纹”等图案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造型古朴、典雅大方的宣州窑陶瓷作品。
谈及宣州窑未来发展方向时,杨铎成认为目前宣州窑的市场认识和认可程度还不高,未来的宣州窑会在保留高档产品制作的同时,实现大众化、市场化,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宣州窑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这事急不得,慢慢来吧”他笑着说到,眼神中满是对宣州窑未来发展的信心。
(李逸飞、余欣怡、余薛童、蒋欢)
(来源:日照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