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正以一场创新教育变革,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校以智慧课堂为核心,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课堂、数据精准育人”的新路径,不仅实现了教学效率的飞跃,更让个性化学习和跨域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智慧课堂:从“黑板粉笔”到“云端互联”
走进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一场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自2023年起,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配备了2750台智慧课堂学生终端及配套智慧课堂系统,开启了数字化教学的新篇章。全校以“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全程贯通”为目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生态。
数据显示,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全校累计开课1713次,教师活跃度高达98.7%,其中,八年级数学教师徐黎明以最高开课记录成为“智慧课堂明星教师”。
智慧课堂的深度应用让教学效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与飞跃。语文教师赵娜通过智慧屏实时标注重点,学生终端同步接收并提交随堂练习,系统随后生成学情报告,精准定位学习难点,与传统课堂相比,提升了练习反馈效率。
相较于传统课堂,这一模式无疑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课堂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在一次跨市联合教研活动中,学校通过智慧课堂系统,与三所外市学校连线,让200公里外的学生也能同步参与课堂。同时,学校还积极调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丰富微课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无界流通。
AI学伴: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
依托智慧课堂,肥东实验中学构建了“课前诊断-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的精准学习闭环。寒假期间,全校1300名学生带着智慧课堂学生终端返乡,实现教学场景延伸,教师依托智慧课堂系统批改假期练习,精准识别出文言文虚词、二次函数等学科共性薄弱点,系统也为每名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
数字化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假期中,学生保持规律性学习节奏,普遍提前完成假期学习任务,分层教学也在有效运行,系统依据学情数据差异化推送学习资源,既保障基础薄弱学生的巩固训练,也为学有余力者提供拓展提升空间。以2023级20班为例,通过专项训练模块,学生数学能力在短期内获得明显提升,同时系统搭载的“AI解压星球”也得到了学生的高频使用,帮助学生调节备考压力,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技术赋能教师: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导航”
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信息中心主任徐黎明提出的"技术革新不是取代教师主体地位,而是构建教育感知力"这一理念,已沉淀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知。学校通过“数据驾驶舱”实现教学全链条管理,大屏实时监控全校开课动态、平板激活状态及备课资源热度,教师可一键调取合肥市优质公开课资源,并基于班级学情数据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的成长也在加速。八年级数学组根据系统显示的学情调整函数单元教学设计,使得单元测试平均分相对有提升,传统作业批改时间大幅下降,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创新中。
辐射引领:从“校内革新”到“区域共生”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不仅在校内取得显著成效,还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河北省骨干教师观摩团实地考察“数据驾驶舱”管理模式后,将其经验纳入教师培训案例库,学校在肥东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累计上传校本资源包127个,惠及周边12所学校。
展望未来,校长陈守先在年度规划中提出“三深”战略——深化AI学伴与学科融合、深挖教育大数据潜能、深度联动城乡教育共同体。他强调:“我们要让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师生成长的‘共生伙伴’。”在这场激荡澎湃的教育变革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正以智慧之火,点亮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咸宁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