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以及创新成果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工作者风采,弘扬科学家精神,11月24日,由安徽省科协主办的“科普惠民乡村行”专题科普活动走进舒城中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为现场近百名学生带来《人造太阳-让聚变点亮世界》专题科普报告。
为什么要研究“人造太阳”?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王博士结合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针对化石能源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储量有限,以及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且受条件制约等问题,强调了核聚变能的资源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等优势,认为它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他指出,太阳能量来源于其核心的核聚变过程,“人造太阳”是对可控核聚变的形象称呼,也代表着对无限清洁能源的憧憬。
“如果想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即造出‘人造太阳’,需要将聚变原料加热到极高温度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在讨论如何实现“人造太阳”时,王博士通过核聚变的约束途径,重点介绍了一个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的圆环形“大罐子”——位于合肥科学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他指出,EAST标志着全超导托卡马克时代的开启,正朝着实现稳态核聚变能源的方向发展。EAST多次刷新了高约束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世界纪录,并在前沿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
最后,王博士从核聚变工程技术、高端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介绍了聚变技术如何助推发展。他通过对比两个时代的最先进交通工具,强调科技进步是一个一步一脚印,甚至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王博士还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并引导他们感悟科学家们自立自强、勇攀科学高峰的崇高精神。同时,活动致力于践行科普惠民的理念,推进前沿科技资源的科普化,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来源:聊城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