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至30日,由南开大学法学院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简称“外贸信托”)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国际信托法前沿研讨会”在京举行。以下内容摘自活动中圆桌论坛环节关于慈善信托的研究、探讨,主讲嘉宾为外贸信托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徐小宁。
慈善信托自2016年9月1日正式登上舞台,截至2024年5月31日备案有1789单,规模达到72亿左右,发展较迅速。在慈善信托的实操过程当中,徐小宁就关于慈善的需求,大概有哪些新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是慈善信托以委托人需求为出发点,呼唤普惠的个性化、更高透明度慈善服务
外贸信托在慈善信托领域的探索,就是在为委托人受托管理物质财富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有委托人提出了在财富信托中嵌入公益慈善安排,或者发起设立慈善信托的需求,让我们意识到信托在传承精神财富方面的价值同样重要开始的。
二是慈善信托的目的越来越多元,需要有效组织各类社会资源
如果说慈善是价值追求、信托是制度工具,慈善信托就是把价值理性上升为制度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托作为制度工具服务于委托人目的的实现,对其灵活性、有效性的要求伴随着委托人需求的日趋复杂不断提高;对于工具使用者,也就是受托人调动组织资源的能力也必然提高。
三是高质量的慈善信托服务呼唤更高层级的顶层设计
在国际经验中,正在把信义义务的规范渗透和扩展到多元的法律的体系当中。慈善信托服务在慈善法和信托法两个法律框架内开展,随着业务的拓展,呼唤更为匹配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规则,使委托人实现慈善目的、受托人尽职受托责任,为社会去贡献更大的慈善价值。
此外,聚焦信托的普惠服务,探索行业特色转型,慈善信托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针对未来可以在慈善信托领域做哪些方面的尝试,徐小宁认为:
一是重视公益慈善信托业务,做好宣传推广,营造委托人圈层
信托公司在过往展业的过程中,更多以资产管理产品受托人也就是资管机构的角色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使得大家对于信托工具的应用,特别是在公益慈善信托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想象力还没有充分打开。过去几年中,外贸信托积极地以信托的方式做慈善,与委托人共同设计公益慈善信托运作的全过程,努力让信托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有效服务到更广泛的慈善需求。
二是挖掘公益慈善信托的应用场景,惠及更为广大的人群
外贸信托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公益慈善信托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为西藏岗巴的群众运送过口罩,为边陲省份的孩子们建设过数字图书馆,为新疆双创基地自食其力工作的残疾人提供三餐补贴,组织乡村振兴工作者们到清华受训、将经验与资源带回援扶地区;与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合作,设立了四川省民政厅备案的首单慈善信托,用于在社区中向居民开展正确的中医文化与理念的普及与推广;2023年外贸信托在成都市武侯区委社治委的支持下,落地了“新三分类”后全国首单物业服务信托,在其中嫁接了公益慈善场景——资金增值部分按约定比例捐赠到社区基金会用于服务社区,形成了“服务+慈善”的公益闭环。
徐小宁认为,很多业务场景是过去外贸信托作为一家资管机构未涉及过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只要初心使命是为了委托人信托目的的达成,总能想方设法在新的场景中找到外贸信托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来源:聊城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