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25年2月18日,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新春第一会”在合肥市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小岭南稻田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以“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政界、学界、商界及媒体代表,共谋安徽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启幕:共绘农文旅融合新蓝图
座谈会在民建安徽省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省农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仁泉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作为东道主,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安徽誉阳集团董事长沈欣致欢迎辞。沈欣回顾了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2024年度十件大事,畅想了2025年主要工作计划,擘画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蓝图,也为研讨交流奠定了基调。
沈欣表示,在省委、省政府“新春第一会”精神的引领下,协会将紧扣“三地一区”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探索政策导向、行业趋势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为安徽农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碰撞:自由交流激荡智慧火花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专家等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农文旅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十多位专家为安徽农文旅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现场热闹非凡。
安徽大学杜鹏程教授提出发挥合肥科教优势,打造“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声、光、电、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旅游等复合型人才。安徽大学旅游系主任刘法剑教授抛出两个值得探索的问题,“10年乃至20年后乡村文旅应如何发展?”“在智能出行再次发生变革后乡村文旅需要如何应对?”,并分享了智慧农场、AI乡村旅游导览系统等实践成果,展现科技对传统农业与旅游的提质增效作用。安徽大学李东和教授认为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在为我省行业发展中搭建智库平台与沟通桥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协会要学会化,学会要协会化”的双向奔赴与双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发展的思维。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参会专家们建议将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文旅中来,要依托大别山红色资源、渡江战役纪念馆等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生态旅游”线路,可形成特色农文旅品牌。
聚焦:专题发言擘画发展路径
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经龙从学术的视角解读“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是工具,文化与生态是内核。他提出,安徽农文旅市场目前同质化严重,处于低端发展阶段。未来要围绕科技创新,从新技术、新业态、新能源、新效能、新品质、新理念、新产品等十五个“新”的要素上依托安徽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优化乡村休闲生态管理,打造全国农文旅融合标杆。
合肥市政协原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王民生针对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发展方面,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二是发展共享经济;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乡村产品进行精细分类;四是要在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上发力,同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建议设立农文旅科技专项基金,鼓励校企合作研发,推动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副处长余方在讲话中指出,根据对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梳理,得出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凡是和“新”结合到一块的增长率都是较高的,近年来出现三个差异性增长,分别是经营主体数量增加、客流量增长、综合营收增长。十四五以来,安徽省休闲农业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推陈出新:旧房换新装、旧村换新貌、旧业换新篇、旧俗换新春、旧景换新生;二是向新而行:包括运用新理念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民的休闲田园、农民的幸福家园、企业的投资乐园。对于下一步安徽休闲农业文明如何干,余方强调,需要从创新概念、区域融合、产品开发、时间空间、品牌建设、资源推广、智慧数据、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突破,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农民分享三产融合的红利。
展望:科技赋能乡村的安徽实践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推动产业迈向新阶段。随后,省农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仁泉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今天的交流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为安徽农文旅发展凝聚了共识。此外,他提出,会议探索讨论科技创新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农文旅业态,形成更多新的农文旅产业增长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科技与农文旅融合在要素资源、产品开发、市场和治理等紧密相关,应从资源再造、产品创新、市场运营和协同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其深度融合发展。
新春第一会,启航新征程。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下,安徽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农文旅发展格局。未来,省农旅协会将携手各界,继续探索科技与乡土融合的无限可能,书写江淮大地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