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创作论坛在安徽黟县举行

四时俱可喜,最好秋冬时。2024年11月8—10日,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创作论坛(简称“论坛”)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举行。论坛由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汤书昆主持。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卞毓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前任秘书长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长军、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冯伟民、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季良纲、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戈、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丽芬、黄山市科协副主席王金顺以及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党委副书记黄蓓、副理事长褚建勋、徐国盛、刘晨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来自苏浙沪皖鲁闵鄂七省(市)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汤书昆教授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普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科普创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他指出,本届论坛以“助力科技工作者元科普创作 赋能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高质量科普内容的创作与传播。

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褚建勋教授在欢迎辞中概述了长三角地区在科普创作方面的成就与挑战,对论坛给予了期望。

论坛还举行了颁奖活动和授牌仪式。吴家睿理事长、冯伟民副理事长和刘晨副理事长共同为获奖者颁发了长三角科普创作征文优秀论文证书。董长军秘书长、张洁常务副秘书长、季良刚执行秘书长、杨多文秘书长先后为“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摄影采风基地”和“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研学采风基地”授牌。

论坛主题报告亮点纷呈,引人瞩目。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科普创作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冯伟民做了题为“进化史诗16讲——科普创作需要积累和与时俱进”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原创的科普作品如何开展?《进化史诗16讲》是一个可参考的作品。科普创作需要作者对素材不断积累,与时俱进采集最新成果,夯实宽厚的基础。善于从科学进展、公众需求和素材中获取创作灵感,建立作品结构和叙事策略。从本学科特色出发,确立创作理念,用进化思维开展创作,将科学家精神注入其中,将作者的思考融入其中。尽可能用人文故事增加作品的亲切感,融科学、文学于一体。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力的元科普体系。他指出,科学家是科普的第一发球手,其积极参与科普可以有力地提升科普质量与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传播。科学家参与科普也因而被认定为元科普。然而,我国尽管在政策上鼓励元科普,但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从科研工作考评政策到科普支撑体系不足等问题。现有的报功式的最新成果播报也严重影响了元科普的开展。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元科普,必须从意识、政策、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综合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落实“两翼论”的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的报告聚焦于如何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他认为科普的重要性在今天被国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显然,科普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种特定的科普活动就可以称为“新质科普力”,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推广科技前沿新技术新知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徐国盛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聚变能源 点亮未来”。他详细介绍了核聚变的科学原理、国际国内磁约束聚变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并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对核聚变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且极具前瞻性的展望,引得众人充满无限憧憬。用具体的实例生动演示了科学家参与元科普创作的典范样态。

科大讯飞高校大模型产品总监、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量子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贺胜的报告题为“从2024年理化诺奖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他从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颁发,凸显了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传统科研范式的颠覆性影响。报告从科研范式转变、研究成果应用、当前技术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多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科研与科普的实践路径,阐述科普工作者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京美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曹文君报告题为“从知识的深海到科普的浅滩——汪品先院士《深海浅说》对元科普创作的启示”。以汪品先院士的《深海浅说》为例,结合元科普的定义,分析汪品先院士为元科普创作带来的诸多启示。《深海浅说》一书不仅是对深海科学的专业阐述,也是对科学精神传承的一种实践,体现了作者对于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及其希望促进跨学科交流的愿望。该报告将在原评论基础上,引入汪品先院士的其他科普书籍,进行辅助性分析和阐释。

浙江城市学院法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黄秀蓉副教授做了题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元科普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的报告。报告以文明的演进在不经意期间就将人类的文明带向了“海洋文明 ”,人类的“活动半径 ”也从 “ 内陆 ”延展至“海洋 ”,海洋经济成为增长新动力,但伴随而来的是公众相对陌生的的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亟需全社会参与保护。元科普,即由科研领军人物直接参与的科普,以科学性、前沿性、权威性在海洋保护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不仅能准确传达科研成果,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还能激发保护行动。本文重点阐述了元科普的重要性,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元科普工作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旨在确保元科普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共同守护海洋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徽省肥东县科协科普专家、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学术秘书任声权的报告题为“发挥合肥科普高地平台作用 助力科技工作者元科普创作”。他指出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科技人才,如何发挥合肥科普高地平台的作用,助力科技工作者进行元科普创作,值得科普创作领域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深度挖掘。论文就其政策和实操层面提出了系统措施,以期有效地发挥合肥科普高地平台的作用,推动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创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科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华东主任医师的报告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解读创作与传播”为题。他介绍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的创作体会,采用融媒体医学科普创作形式,实现了纸质图书、音频、视频、动漫和在线答题多种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读者可扫码听音频、看视频、观动漫、览海报,还可扫码答题以评价健康素养水平。本书多角度、立体化地传播健康素养知识,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场景的广大居民。先后被《健康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官网(官微)推荐。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副研究员、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效忠,以“稻”可道 非常“稻”——拓宽思路 充分发挥特色水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题,指出安徽特色水稻的现状,黑米品种、有色叶稻、香米品种进入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的难点,从种质资源研究创新角度表述特色水稻的重要性,建议激励更多的人才从事特色水稻资源的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整合研-推-产业融合等方面着手创新特色水稻新质生产力。阐述了发展特色水稻产业五条对策建议:发展特色水稻的以乡村振兴的格调,认知特色水稻品种的作用;科技支撑发展,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特色水稻资源的研究创新和开发;拓宽支持渠道,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研-推-产业融合;创新方式方法,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这些主题报告不仅展示了各位专家在科普创作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独特见解,也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和实践指导。论坛通过这些精彩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推动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一场关于社会组织如何助力科技工作者元科普创作、促进长三角科普创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话会吸引了广泛关注。本次对话会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前任秘书长、资深媒体人江世亮主持,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洁、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季良纲、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长军以及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杨多文。

江世亮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普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组织作为连接科技工作者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元科普创作和长三角科普创作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

卞毓麟强调了元科普创作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到,元科普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科学思维和方法的传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公众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元科普创作的核心目标。卞毓麟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元科普创作中来,共同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

张洁分享了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在推动元科普创作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他介绍了协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如科普讲座、工作坊和竞赛等,旨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他们的科普能力。张洁还提到,协会积极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创作一体化发展。

季良纲介绍了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在推动元科普创作方面的创新举措。他强调,协会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普创作者,通过设立奖项、举办培训等方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普创作。此外,季良纲还提到了协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

董长军分享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在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的经验。他指出,协会通过建立数据库、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董长军还提到,协会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其他省市的科普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创作一体化发展。

杨多文介绍了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在服务与支持科技工作者方面的具体措施。他强调,协会不仅提供创作指导和技术支持,还关注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杨多文还提到,协会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合作项目,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对话会最后,江世亮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对长三角地区科普创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他强调,社会组织应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元科普创作和长三角科普创作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潜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本次对话会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创作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创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论坛的成功举办,预示着长三角地区科普创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参会的各位代表也展现了持续推动科普事业向前发展的决心与热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