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4 日,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娄勤俭对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EBRO)的合资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为“中西合作的典型范例”。这一项目不仅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新路径,更以“技术赋能+品牌共赢”的轻资产模式,为欧洲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焦点。
重启西班牙国民品牌的“中国方案”
EBRO 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班牙汽车品牌,诞生于 1954 年,曾凭借与日产长达40年的合作,使其商用车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也因此在西班牙家喻户晓。
然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加速,这一品牌却不得不在2021年关闭了它的工厂。就当外界认为EBRO将销声匿迹时,2024年,它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机。
当年4月,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bro-EV Motors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重启了这一西班牙传奇品牌,双方共同在巴塞罗那打造一座全新的合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这一合作标志着奇瑞汽车正式成为首个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的中国车企,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欧洲市场的新篇章。
11月23日,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的首款电动车型——EBRO S700下线。西班牙《先锋报》评论称:“奇瑞的介入,让一个国民品牌重获新生。”
奇瑞与 EBRO 的合作,采用了独特的“轻资产”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奇瑞输出成熟的电动化平台和智能网联技术,而EBRO则贡献本土品牌资产与渠道网络,这种合作方式实现了“1+1>2”的资源整合效果。
项目落地后,巴塞罗那工厂还为当地带来了千余个新增就业岗位。西班牙工业和旅游大臣霍尔迪·埃雷乌在首车下线仪式中表示:“这一合作不仅创造了就业,更推动了西班牙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反向合资打破中国车企出海“天花板”
传统中国车企出海多依赖产品出口或重资产建厂,而奇瑞通过与EBRO的合资,开创了“反向合资”模式——以技术和管理输出替代资本主导,成为首个在欧洲合资建厂的中国车企。这一模式快速打开了市场,为中国车企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思路也让奇瑞的全球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2024年,奇瑞集团全年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年营收、年销量、年出口、年销售新能源汽车四大突破:其中,出口方面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
此外,奇瑞首度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385位。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奇瑞投入 350 万美元启动“珍爱自然”全球环保项目,西班牙工厂率先推行零碳生产标准,展现了企业的担当。
奇瑞的技术硬实力是其全球化战略成功的重要支撑。在研发方面,奇瑞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在品质认证方面,2024年,奇瑞包揽了J.D. 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销售满意度(SSI)、产品魅力指数(APEAL)三项自主品牌第一,并第七次斩获国际质量管理会议(ICQCC)金奖。
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奇瑞之所与能走向全球,赢得全球用户的热爱,原因就在于其企业理念。始终坚持着坚持“在中国,为全球”和“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发展理念,思考能为当地创造什么,带来什么,致力于做海外市场的“施肥者”,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走出去”的过程中,奇瑞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实现成果共享。二是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做当地的企业公民,努力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奇瑞都把自己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子,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精准扶贫、抗灾抢险、捐资助学等公益行动。
奇瑞的全球化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工业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方式革新。它不再将“中国制造”视为单纯的商品符号,而是通过不同维度的价值重塑,构建起新的认知坐标。
EBRO S700在西班牙的广告片中,巴塞罗那高迪建筑与黄山云雾同框,传递“东方智慧赋能本土经典”的叙事……当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首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时,奇瑞的故事为这个历史性时刻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全球化竞争的本质,不是产能的规模竞赛,而是价值的共识构建。通过“施肥者”式的在地耕耘,奇瑞正在改写中国品牌的全球叙事——从“廉价商品输出者”到“技术共创新伙伴”,从“市场占领者”到“社区共建者”,从“制造大国符号”到“可持续发展引领者”。其意义也早已超越商业成功本身——它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内涵,让世界看见一个古老文明在工业革命4.0时代的智慧与担当。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请输入验证码